拾鬼。

杜子美其人

-看康震老师《百家讲坛》记录。

-很多内容都没有记录上,推荐去看老师讲的完整内容。

-内容中黑体标注是杜甫的作品。



01 杜甫其人


公元735年,杜甫24岁一路交游,他父亲在山东做官,他那时并不缺钱。随意参加了科举,没有中也不在乎,接着漫游,与李白结识。

长安不仅有科举,还有制举,选拔多是些“非常之才”,是不定期的考试。杜甫便去了。 

当时宰相李林甫说,这些人没有见过世面,各州县选拔,再进行考试。但是这次考试一个人都没有被录取。他对唐玄宗的说辞是“野无遗贤”,意思是所有贤能的人已经被皇上展览来了,这些人都很一般不能够有作为。 

于是,唐玄宗就信了(╯‵□′)╯︵┻━┻ 杜甫很倒霉。 


讲李白时说,李林甫这个人更多是因为听话被重用,他不会构陷李白给皇上进谗。但实际上李林甫这个人很自私。他揣摩皇上内心,哄着他开心,让唐玄宗闭耳不听闭眼不看,一点一点阻断了唐玄宗对国是判断,只顾纵情享乐。

并且李林甫还在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。 


杜甫不像李白,他推荐自己仍然走科举,但不是普通的科举,他自信一方面足够突出有才能。再到后来他制举失败他不再参加,直接写文章给皇帝,这条路比起前面更难(需要中间人向皇上推举自己,那个中间人不仅仅是官僚,还要在文坛上有影响力)。 

39岁,杜甫给张垍写了首诗拜托他推举自己,4年后他又写了一封信,其中提到张垍当时确实帮过他。


这件事且从头说过。 

天宝9载,唐玄宗七十多岁,对于长生格外敏感,他曾派人去取过相关一本书,那人正是张垍的哥哥张均。长安举办了祭祀,活动当口杜甫写下了“三大礼赋”,三篇文章来夸唐玄宗。 

唐玄宗很欣赏,准备提拔他,让宰相出题。但是其结果“送来有司,参列有序”,他只是备选。 

后来康震老师推测,问题还是出在李林甫,他曾说“野无遗贤”,杜甫这“一贤”打了自己的脸,索性放一放也不着急。而且唐玄宗和李林甫对这件事本身也不甚在意。 


杜甫为了能够求得官职,给很多人都写过诗,他给李林甫写过,给陈希烈写过。 

他与李林甫的女婿杜位交好,他们是同宗族的人。当时杜甫除夕也是在人家家住过的。后来杨国忠当了宰相,说李林甫种种不是,他们家被贬困难,杜甫也一直与他联系。 

康震老师说,杜甫这样的大诗人,也并非不与小人、奸佞打交道,他在黑暗的世道与奸佞小人打交道的过程中,本人并不沉沦。他“入淤泥而不染”,越是接近黑暗越是了解黑暗的现实,他就越来越坚定自己光明的理想。知世故而不世故。 

天宝14载,44岁的杜甫因为贫寒无法在长安生活下去,就拖家带口搬家去了陕西别处,同时得了个最末的官(九品升为八品)。他写下了《官定后戏赠》自我嘲笑。 

他志向辅佐像尧舜禹这样的圣人,与李白志向一样。只是如果李白得到的是个这么小官会拂袖而去,杜甫不行,他还有一家老小。 


在长安十年,他求尽权贵,受到各种冷眼,陪着各种脸色,所获得与付出呈巨大反比。他从长安回家写下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。同时期第14载11月安史之乱爆发,不过他诗中没有提到安史之乱,可推断那时还没有事发。 

他诗里写了一个光辉王朝在风雨飘摇不安,大厦将倾之前权贵们醉生梦死纸醉金迷的生活,写了这时期知识分子在盛世中在黑暗现实里极度的愤懑和无可奈何,以及下层平民的艰难生活。诗中“朱门酒肉臭,路有冻死骨”成为千古名句,他指出这种现状的不合理。 

他在长安十年,在长安等了个小官,也等来了安史之乱。



02 杜甫为官 


天宝14载,公元755年杜甫从长安回奉先看望一家老小,途中爆发了安史之乱。 

安史之乱长达8年,全国人口普查在安禄山反之前有五千二百多万人,结束后还剩下一千四百多万人。 


杜甫带着家人一路向北逃,路上十分的狼狈。当时王砅与杜甫所交很深,当时一家人都匆匆赶路,杜甫的马跑丢了,人也栽倒坑里出不来,大家伙儿跑出去十里路,被王砅发现掌柜的没了,王砅又跑回来把他从坑里拉出来,把自己的马给杜甫,牵着他走回十里路。 

《彭衙行》(节选)“痴女饥咬我,啼畏虎狼闻。怀中掩其口,反侧声愈嗔。小儿强解事,故索苦李餐。一旬半雷雨,泥泞相牵攀。” 


安顿好家人,他记挂朝廷,去灵武投奔皇帝,结果路上被叛军抓走关押了1年。此称之为“陷贼”。 

他写下《月夜》怀念家人“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。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香雾云鬟湿,清辉玉臂寒。何时倚虚幌,双照泪痕干。” 

这首诗用妻子视角写的,值得一提的是杜甫在逃难中提到的妻子,不是瘦妻就是老妻,这首却是美丽的妻子。一首诗写尽离乱之苦。 

另外一首《春望》就更被人们所熟知: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 

几首诗中都可以看出诗人的真性情。 


在被抓那一年,他也碰到过朋友,他的诗有感谢也有感慨。他那时候没什么名气,不是重点看护对象,于是瞅了个机会就逃了。 

他去往凤翔,肃宗所在,那时也无比狼狈。写下《述怀》“麻鞋见天子,衣袖露两肘”。文中所写,也代表了当时唐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。 


他得了个八品官“左拾遗”。 

不过半月后,当时宰相房琯(玄宗时期老人,肃宗用也是为了拉拢人心),两次打败与门下人贪污,当时太子党就这两件事弹劾他。 

实际上事情不过是玄宗和太子之争。但是杜甫与房琯是布衣之交,杜甫向肃宗提建议,皇上大怒,不过被劝住了。 

结果,杜甫又给皇上写了封谢罪的信,皇上瞅着过于耿直的他膈应。 

皇上不愿意让杜甫继续在眼前呆着了,给他放了个长假让他回去探亲(此处绝对不是褒奖他),他家乡遥远,《徒步归行》中提到问别人求了匹马才得以踏上归途。 


可以说在回家以后,他写的一组诗奠定了他日后成为现实主义诗人。 

是当时没钱,没权贫困的知识分子的代表。杜甫爱自己的家人,自己的君主,自己的国家,但是一切都只能在诗中表达自己的哀愁。 

他的诗,是时代的透射,时代的回忆还有当时的反映。 


(唐朝给放假最多100天,肃宗一挥手就3个月绝不是什么好事。但是杜甫依旧决定回去销假。) 


《羌村三首》(一首节选):峥嵘赤云西,日脚下平地。柴门鸟雀噪,归客千里至。妻孥怪我在,惊定还拭泪。世乱遭飘荡,生还偶然遂!邻人满墙头,感叹亦歔欷。夜阑更秉烛,相对如梦寐。 

《北征》(节选):况我堕胡尘,及归尽华发。经年至茅屋,妻子衣百结。恸哭松声回,悲泉共幽咽。平生所娇儿,颜色白胜雪。见耶背面啼,垢腻脚不袜。床前两小女,补缀才过膝。



03 杜甫辞官 


在收复长安以后,杜甫带着家人回长安。那时朝廷里是玄宗和肃宗之争。李亨28岁当上太子,46岁做皇帝,在那个岌岌可危的位置呆的久了,装孙子装着就成了真孙子了。性格上多少都会改变,包括决策也能够看出来。 

那时玄宗被软禁,他的旧臣也被开刀。房琯严武都被贬,和他们布衣之交的杜甫也遭殃。 

被贬后,他写了《早秋苦热堆案相仍》,其中虽然言辞不够优美,但都是心中所想。前文提到过,杜甫和李白志向很相近,他也是一位清高之士。 

后来破事很多他很烦,干脆回洛阳探家了。 


当时的情形是。安禄山在安史之乱爆发后双目失明,脾气很不好,他的手下都受鞭挞之苦。他的儿子安庆绪因为他娶了个小老婆有个娃,担心自己不能继承王位也有不满。 

受那些人教唆,他买通安禄山贴身侍卫,那个侍卫在半夜拿了刀捅/上安禄山肚子。安禄山躺床上鲜血如柱,肠子都淌了满床。因为他失明,摸不到自己兵器,只能摇着床大喊:有家贼,有家贼。 安庆绪顺利掌握叛军,朝廷出兵攻打安庆绪,却遭到溃退。 


杜甫从洛阳回来时,见到的哀鸿遍野,写下很著名的《三吏》《三别》。 

《石壕吏》:暮投石壕村,有吏夜捉人。老翁逾墙走,老妇出门看。吏呼一何怒!妇啼一何苦!听妇前致词:三男邺城戍。一男附书至,二男新战死。存者且偷生,死者长已矣!室中更无人,惟有乳下孙。有孙母未去,出入无完裙。老妪力虽衰,请从吏夜归,急应河阳役,犹得备晨炊。夜久语声绝,如闻泣幽咽。天明登前途,独与老翁别。 

此处需要提到的是,杜甫是世家,祖父父亲都是做官的,他不需要交苛捐杂税,也不用去服役。 

当时唐朝的制度是,家中三男出一男,但是文中老妇家三男都去了。同时也表现,百姓很难,但为了国家大义,国家需要就去。百姓还是在支持正义的。 

杜甫的诗,由盛唐到怀才不遇,到开始融入广大百姓中。代表当代知识分子对平民的人文关怀的最高水平。 是杜甫无私、最高的仁者情怀。 


杜甫回到华州,正值关中旱灾,他写下《夏日叹》《夏夜叹》,早晚都热的叹气。 

之后便辞官了,新唐书给的记载是“关辅饥,辄齐官去。”真正的原因很复杂,不仅仅是因为旱灾。 

当时一个八品官的收入是多少呢。 

唐代是的俸禄分为:俸谜,土地,俸料。 八品官能得:7000斤粮食+1800粮食+2550文(10000斤粮食) 

看起来挺多哈,不过这是天宝最盛世的时候。安史之乱以后,一斗米7000-1w文。 国家在安史之乱期间很穷,杜甫感到自己政治上没有前途,辞官而去。可参考《立秋后题》。 


不得不说,杜甫一个受过良好家庭教育,他成长在开元盛世,经历了安史之乱最离乱的时期,再加上心怀抱负,自然而然的成为了诗圣。 

他在长安求官10年,做了个九品官,又托关系做了八品官。没多久后安史之乱爆发,他逃难北上,投奔皇帝时陷贼1年,去了凤翔才两个月就被皇上嫌弃。回了趟家才回来就遭到贬职,再探个亲回来还遇上旱灾,最终弃官。 


……然而也才是苦难的开始。 杜甫是真的好倒霉▼_▼



04 关于逃荒 


辞官之后杜甫带着一家老小去了秦州(甘肃天水),那里远离中原地区战乱,距离长安并不是特别远,当时南方形式复杂。他在秦州可进可退可观望,缺点是地瘠民贫。 

而且那里还有自己的远房亲戚,杜佐是杜甫的族侄,在秦州过的还算不错。他求援写了《佐还山后寄三首》算作借米的借条。他还拜托朋友找地方住。 


他写了很有名的《空囊》:翠柏苦犹食,晨霞高可餐。世人共卤莽,吾道属艰难。不爨井晨冻,无衣床夜寒。囊空恐羞涩,留得一钱看。因为写的实在是太穷给穷出名了。 


诗可以言志,对于杜甫诗没有不能写的体裁,可以记事可以当做借条,这已经成为杜甫的一部分了。 

现在我们尚且能用调侃和欣赏的语气讨论,但是其中苦只有当事人能知道。 

当时杜甫家里乱哄哄,每天都过不好日子,他还在盘算国家大事。 


在秦州没有靠山,再一句向西到同谷(成县)投奔那儿的县令,其根据是《发秦州》。他一路走一路写诗记录。只是去了诗里同谷没有提到那个县尉,可能是出了什么变故,日子过的不如秦州。 

他住的地方在同谷县城七、八里的地方,有个地方叫凤凰山,山下有凤凰台,凤凰台底下有个万丈潭,万丈潭边有个飞龙峡,那里底下有个凤凰村……名副其实的穷山恶水。 

他有七收诗写自己惨:《乾元中寓居同谷县,作歌七首》 

那时候他已经挣扎在死亡线上,最终他决定第四次迁徙——成都。(他的好朋友高适裴冕都在成都) 

成都本来就是他的计划,那里的条件都符合,唯独远离政治中心,而这一点是致命的。只是抵不过现实,最终还是决定去往成都。离开前写下了《发同谷》

杜甫越逃越慌,越逃越难。曾经他有家族荣誉,他有美好前途,还有理想的愿望,最终沦落到和叫花子差不多了。 

此时他已经变成老百姓的一份子,写的诗更让人亲切。 


至此,他的山水诗创作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,不像王维的美景,多是描写险恶、风雨、乱草,写“丑”为美。 

那一年杜甫已经48岁了。



05 杜甫死亡 


杜甫在成都一路避难不能乐业,所以他又去往夔州(夔州就是李白“朝辞白帝彩云间”的白帝城),当地县令对他很好,给了他一百多顷的官田让杜甫管理。 

那段时间他也算过的舒适,最起码能吃的饱饭。他在夔州住了1年9个月,写了490多首诗,杜甫流传于世的写了一千四百多。 

但是夔州因为男子出去参军,人丁稀薄,风俗奇特,男主内女主外,再加上环境不是很好总是缺水。 


最主要的还是那里不事宜他的宏远志向,57岁人至暮年,他安排好家人去了江陵,之后又一路向南经过几千里到达了衡州(衡阳)投靠朋友韦之晋。 

造化弄人。韦之晋调任潭州(长沙),没多久去世。 

这下杜甫两边都去不了,去彬州走到半路在耒阳还碰上大水,前不着村后不着店,饿了五天,多亏耒阳市长送来热酒和牛肉。 


在这里就有人认为杜甫在耒阳去世。有三种说法:

第一,可能牛肉白酒吃的太多太急,肠胃出了问题,饫死。 

第二,食物中毒。 

第三,大水淹死了。 


唐朝诗人辈出,也是诗人离奇死亡最多的朝代。 

“七月圣手”王昌龄被人杀///死 

“初唐四杰”王勃坠海受惊而死 

卢照邻不愿意受疾病折磨投水而死 

骆宾王下落不明,有被///杀、自///杀,逃匿等诸多传说 


但是仔细看,后来杜甫写了《回棹》,他并没有死,调转船头去了长沙,准备去往襄阳(武汉),如果可以甚至想回长安洛阳。 当时情况并不乐观,宦官当权,边境屡遭威胁,长安经济政治一团乱,对杜甫造成了很大精神伤害。 

他40岁以后开始漂泊,一身的病。 

消渴症:现今糖尿病,“病渴三更回白首,传声一注湿青云”。这首写生病写的也很有名嗯。 

偏头痛、风痹症:“老妻忧坐痹,幼女问头风” 

肺病:“春复加肺气,此病盖有因。早岁与苏郑,痛饮情相亲。二公化为土,嗜酒不失真。”

疟疾:“峡中一卧病,疟疠终冬春” 

综上的临床症状:右胳膊瘫痪,不常使用肌肉萎缩。“右臂偏估半耳聋,悠悠伏枕左书空”、“我瘦书不成,成字读亦误”、“呼儿具纸笔,隐几临轩楹。作诗呻吟内,墨澹字欹倾。” 


百病缠身的老人,饱受离乱之苦,更为难过的是,他50岁(761年)起老朋友相继去世。 

761年:王维 

762年:李白 

763年:房琯 

765年:高适、严武 

这些人或同朝为官,或兄长诗友,抑或对生活资助,这些人的离世对于杜甫打击很大,很悲痛。 

他的诗,表达了时代也是他人的苦难。 


最后他去岳阳时写下诗,那成了他的绝命、绝笔诗。 

《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》 

轩辕休制律,虞舜罢弹琴。 

尚错雄鸣管,犹伤半死心。 

圣贤名古邈,羁旅病年侵。 

舟泊常依霞,湖平早见参。 

如闻马融笛,若倚仲宣襟。 

故国悲寒望,群云惨岁阴。 

水乡霾白屋,枫岸叠青岑。 

郁郁冬炎瘴,蒙蒙雨滞淫。 

鼓迎非祭鬼,弹落似鴞禽。 

兴尽才无闷,愁来遽不禁。 

生涯相汩没,时物正萧森。 

疑惑樽中弩,淹留冠上簪。 

牵裾惊魏帝,投阁为刘歆。 

狂走终奚适?微才谢所钦。 

吾安藜不糁,汝贵玉为琛。 

乌几重重缚,鹑衣寸寸针。 

哀伤同庚信,述作异陈琳。 

十暑岷山葛,三霜楚户砧。 

叨陪锦帐座,久放白头吟。 

反朴时难遇,忘机陆易沉。 

应过数粒食,得近四知金。 

春草封归恨,源花费独寻。 

转蓬忧悄悄,行药病涔涔。 

瘗夭追潘岳,持危觅邓林。 

蹉跎翻学步,感激在知音。 

却假苏张舌,高夸周宋镡。 

纳流迷浩汗,峻址得嵚崟。 

城府开清旭,松筠起碧浔。 

披颜争倩倩,逸足竞骎骎。 

朗鉴存愚直,皇天实照临。 

公孙仍恃险,侯景未生擒。 

书信中原阔,干戈北斗深。 

畏人千里井,问俗九州箴。 

战血流依旧,军声动至今。 

葛洪尸定解,许靖力难任。 

家事丹砂诀,无成涕作霖。 


最后一句“家事丹砂诀,无成涕作霖 ”,他在离世前只关心两件事,家和国。李白自信诗里亦如是,而直至最后都在关心国家。 

漂泊半生杜甫离去了,离开了妻子、儿女,在飘摇的小船上结束了现实主义诗的伟大时代。


杜甫离世前的湘水,东边是传说中潇湘妃子哭泣的洞庭湖,在他的西边是大诗人屈原投江自尽的汨罗江。 

这位诗人直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洛阳,在43年后他的孙子四处筹集资金,想尽很多办法才将杜甫尸骨迁回祖坟,葬在与杜甫最敬重十三世祖旁。 


/

叨叨两句: 康震老师讲李白死亡的时候,感觉到一位诗人的离去,犹如璀璨的明星坠落,不甘心舍不得。 而杜甫一生经历太多,漂泊太久,我始终不忍心再听到他遭遇到的种种苦难。这一世他走过太多路,见闻过太多离苦,故而成就了这样伟大的一位诗人,为他的去世痛心惋惜又欣慰他终于得以片刻安息。 想到曹丕说“盖文章,经国之大业,不朽之盛事”。杜甫的一生写下的诗篇,成为盛世后的诗史,虽一生都在追逐抱负,但是他的文章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!



06 千古诗圣 


杜甫在当代(唐),不是很知名的诗人,中晚唐时才被极力推举。 

盛唐欣赏歌颂理想,喜欢明快、乐观、高昂的诗。杜甫写的诗很现实,委婉低回。 在宋代时期秦观《韩愈记》时中夸过杜甫,南北宋非常推崇他,明朝文人王稚登直接称呼杜甫为诗圣,之后这个称呼就定了下来。 


所以他圣在何处。 

其一:忠君爱国,矢志不渝。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》中,他坚定要寻找皇帝,他认为皇帝即国家,找到皇帝就是找到国家,找到国家就支持了正义,他反对分裂就是在表明我是忠臣。他有种在那个时代的自觉,有执着坚定的信念。 

其二“”关注国事,洞察时事。在《兵车行》中他写了唐朝南诏战争,他能够关注国家时事直接看透了本质。 

其三:推己及人,忧心天下。 

其四:关爱妻儿,不离不弃。不论他在哪个阶段,他的诗里都提到了自己妻儿。在大家庭共患难同欢乐。 

其五:集成传统,开辟新风。杜甫的诗沉郁顿挫,达成了律诗的最高成就,他写了900多首诗。 

《登高》:风急天高猿啸哀,渚清沙白鸟飞回。无边落木萧萧下,不尽长江滚滚来。万里悲秋常作客,百年多病独登台。艰难苦恨繁霜鬓,潦倒新停浊酒杯。

↑这首诗被称为千古七律第一。 


他的诗里有很多成语。如:历历在目,别开生面,明眸皓齿,炙手可热,惨淡经营。 具体诗句太多了我没记…… 

康震老师说,喜欢杜甫的人很多,研究他的人也非常多。 


后人提起诗圣总要说起诗仙。褒扬李白总是说他的自由人格,而杜甫是集大成成就,沉郁顿挫。他们是双子星座,是中华民族亮丽的风景。后世人永远的崇敬他们。 

杜甫的所思所想,所恨所爱,所悲所乐,所喜所忧,都能够写出老百姓心声,他的仁爱他的忧国忧民,这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。他的诗歌是古典艺术文化传播最广感染力最强的代表形式。我们对他,敬他爱戴他也深深地思念他。 



/

个人结束感慨: 我最初以为他是一个只知道家国大义死读书的人,后来发现,他真的热爱那个唐,他永远支持着自己的国家。他不论去到哪里都不会丢下家人,诗里也会提到一家其乐融融。 他也不是真的只有我认为的“惨”,他的经历打磨这样伟大的人。 他漂泊半生,他一生都在追求,他为了那个唐呕心沥血,他站在了最低处成为了尘埃里的璀璨。 这样的杜甫,这样的仁者心怀,我们会一直一直学习,去了解他,爱戴他。


 
评论
热度(9)
“过把瘾就死”
他们的故事曲折婉转在最肆意耀眼的地方停下,浪漫如此既是没有后来。故事可以美得酣畅淋漓、荡气回肠,也能平淡得波澜不惊、悠扬绵长。最终却被蒙上尘埃掩于一片苍茫。

-✍🏿✍🏾✍🏽✍🏼✍🏻
© 拾鬼。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