拾鬼。

李太白其人(上)



-看康震老师《百家讲坛》记录。

-很多内容都没有记录上,推荐去看老师讲的完整内容。

-内容中黑体标注是李白的作品。


01 李白其人

李白至今流传九百多首诗。
其样貌:身高不足七尺(大概一米七左右),眼睛有神,器宇不凡。
志向:做宰相,成为皇帝的老师。

但是他从来没参加过科举,都是写自荐信——身世不凡(姓李是个皇亲国戚)、行为不凡(养高忘机、不屈之;倾财好施)、夸耀对方、收尾狂放。
李白的推荐信固然很狂妄,但是也是同时期读书人的最典型代表。
唐朝崇尚道教,唐代王公贵族出家为僧为道的人很多,科举也有考道举的。李白自称是个道士。
《将进酒》中提到过“岑夫子,丹丘生。与君歌一曲,请君为我倾耳听”,其中元丹丘是名货真价实的道士,与李白是多年好友。
故而推测,李白二进长安被唐玄宗收为翰林,是因为认识了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(公主也是个道士嗯),其中认识玉真公主是元丹丘牵线搭桥。

题外补充:司马承祯(依旧是个历史上很有名的道士)与唐睿宗唐玄宗武则天都有密切联系。

 

 

02 翰林官职

 

42岁的李白接到唐玄宗诏书,自认为能够大展宏图。但后来,号称在长安三年,掐头去尾实际一年多时间里,在长安他并没有官职,也没有政治业绩。

 

李白去世前,他拜托自己叔叔李阳冰将他的诗集出版,名为《草堂集》,序中写:唐玄宗亲自接见李白,设宴招待。

贺知章83岁,职位是太子兵客,见到李白后非常尊敬(老年作家见中年作家),且贺去世多年后李白还写过一首诗叫《对酒忆贺监》

可见当时唐玄宗包括其他人,对李白很重视。

 

李白在皇宫里的职位是翰林待诏,在杨玉环还未封妃时为其写过《清平调》,被谱成曲演唱。

在李白诗作中,他自称为皇\帝起草诏书,实际上翰林待诏并不负责起草诏书,而专门为皇\帝写诗文的(所以其实是陪皇帝娱乐的官职)。后根据研究,从未有人称呼,诗集来往中也没有称呼李白为“翰林学士”,同时期官职书籍里没有记载,李白也从不自称。

 

唐朝三省六部制,中书省决策,门下省审核后返回中书省,中书省再发给尚书省。

中书省的舍人专门负责起草诏书,唐玄宗时期专门成立翰林学社来起草诏书,本意是削弱宰相权利。每个翰林学士都有自己相对应的挂牌职位,可是李白在长安一年多没有任何官职。

 

李白身不在其位,判断时还是不要过于主观,很多人都认为他被陷害,要真实客观去理解╮(╯▽╰)╭

 

 

03 遭受谗言?

 

公元742年,李白42岁。

关于说有大臣贵妃诬陷他这件事,情况分析如下↓

李林甫:宰相8年,世人对他的看法“口蜜腹剑、大权旁落、堵塞言论嫉贤妒能”。

杨玉环:24岁,是玉真道士。还没有能力,没有必要去构陷他。

高力士:侍奉唐玄宗11年,为唐玄宗无条件忠诚,做事谨慎政治精明。地位甚高,备受尊重。

(唐玄宗称呼他→将军,皇太子→二哥,王子公主→阿翁,驸马→爷爷。)

后世对唐玄宗的看法:大权旁落,想要长生不老,崇尚道教,骄/奢/淫/逸。然而……大多数皇\帝都这样,并不是唐专有。

李白实际上在皇宫里行为谨慎,并没有别人想的那样狂妄。

综上所述,这些人并不会刻意构/陷李白,高力士脱靴也是假的。

 

当时一直存在的问题是(其实是历史上一直存在的问题),皇\帝和宰相、皇\权与相权的矛盾。

皇\权:无限扩大

相权:限度之内,发挥皇\权。

唐玄宗的宰相大多3-4年,可是李林甫宰相位长达16年。唐玄宗天宝年间(开元盛世30年),对于张九龄等儒家传统人的排斥,唐玄宗不愿再受束缚。所以细分析,李林甫并不是乱//政,被重用是因为听话,李林甫代皇/帝说话而现在我们认为的非大/权/旁/落。

 

天宝年间政/治/环/境还没有腐/败(重用安禄山为例),也并非听信政//治/谗//言没有重用李白。

李白得不到政/治上重用原因我们不得而知。他喝酒宣泄写诗,离自己想要的越来越远。

据说大多数时候都是皇\帝召见找不到李白,一般都是在酒馆、翰林院中找到醉醺醺的人,泼盆冷水醒来以后仍能挥笔而就。

李白喝酒之后旁人畏惧他“恐其言温室树”,且他有不大检点行为言论被小人指指点点传入皇/帝耳中,也很难发挥真正具体有效的政治才能。

后来一年后他被唐玄宗“赐金放还”(非贬义,唐玄宗的态度算不错。也是李白自己选择离开的),离开长安以后政\\治上的抱负没有实现,文学上倒是名声越来越大。

 

 

04 李白参军

公元744(天宝3年)
李白(44岁)离开长安以后,向东到洛阳,与杜甫(32岁)结识,后又遇到高适。三人漫游梁宋(开封、商丘),一路上他们受到各人仰慕,可惜李白都是失意状态,想着“及时行乐”。
这里康震老师指出大诗人和小诗人的不同——大诗人的理想不会轻易放弃,就像李白骨子里仍然想要为国家做事。

后来李白去了齐州(山东济南),从高天师那里取得道箓(瞬间想到通天箓)。其实他此行去做道士,也政【。】治失意为了寻找精神支点,同时期写下了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
李白在皇宫里思想单一,从长安出来以后接触和面对的就复杂很多,做了道士从小学习儒学,还了解到一点佛学纵横家思想。诗篇内容比在皇宫更丰富。

之后他去到浔阳,天宝十载到达幽州,发现安禄山反\相\已\显(河北东北都控制住了),他zz梦想重燃为时已晚,潼关失守(哥舒翰守关,固守潼关不出却因杨国忠私心被要求主动出击,后潼关么得了①),唐玄宗出逃。后马嵬坡事变,杀杨国忠和杨玉环。
唐玄宗命太子李亨负责黄河附近,永王李璘负责长江地带。永王在江陵武昌附近招募。

安史之乱爆发以后,不同的人选择各不同。
李白在浔阳后上庐山隐居,静观其变;杜甫与贫民颠沛流离;王维陷贼为公;颜真卿兄弟骑兵抵抗。
永王幕僚三次请李白出山,最后他才答应。参军后写了《永王东巡歌》十首记录行军路线。(后人觉得第九篇不是本人写的,过于夸大了)

①个人补充:唐玄宗和杨玉环对安禄山都很好,甚至认安禄山为干儿子,安禄山白白胖胖人高马大地给杨玉环撒娇……后来杨国忠从中作梗,安禄山本想等唐玄宗死后兵//变,结果杨国忠继续作,安禄山史思明暴乱。
唐玄宗并非全然不知安禄山反心,很可能也是为了拉拢,安稳住他。奈何有个搅屎棍杨国忠。
安禄山打的是清除小人叛\徒名号造/反。哥舒翰所在潼关易守难攻,本来长安不会这么快攻陷。也是杨国忠说,这个人只受不攻怕不是不安好心,于是唐玄宗大手一挥说:攻!
潼关失守╮(╯▽╰)╭
唐玄宗这才慌了,带着贵妃太子跑了。众人第二天上班见不着皇帝,后宫一看才知道他跑路了。
对此我只想说……开元时期的唐玄宗和天宝的,怕不是同一个人吧!!!
②朋友友情补全更改:杨国忠给唐玄宗说安禄山要反,唐玄宗不信把安禄山叫到长安,安禄山来了表明自己一片赤诚之心但其实是有反心内心也惶恐的很,后来杨国忠就故意逼反安禄给唐玄宗看,安禄山是粟特人,就是很胖,然后为了表明衷心认杨玉环做干娘,他也说过“只知道陛下不知道太子”这也是他想要谋反的原因,害怕太子上位让他不得善终

以上两点都是和朋友侧面了解,并非真正历史真相

 

 

05 入\狱之谜

李白是个诗人,他对于zz/军事都想的太浪漫化,他的诗是历史情绪不能当历史。(杜甫的诗多为纪实,所以说他的诗被称为“诗史”)
天宝十四年,安史之乱爆发,十五载7月15日唐玄宗认命为李亨任军马大元帅,实际上7月12日李亨自己就已经宣布继任,改元为至德,史称唐肃宗。8月15日通报到成都,唐玄宗默认。8月18日他命人将传国玉玺给了李亨。

 

但是出发前受唐玄宗命令,李璘仍有军权。那时李亨和父亲、弟弟便开始了zz/斗争,zz/利益发生争执。李璘向东走,李亨不同意他继续,局势混乱很难说双方谁叛/变。
高适是淮南节度使(身兼三位此处只有其一),前路堵截,李成武从后包围,永王军队称为叛\军。情况十分严峻,

但李白对此毫不知情,对形势认知不清。
后有李希言(怎么全姓李= =)诏令李璘,李璘大怒派兵为导火索,兄弟反目。李璘军队两个月,李璘被//杀,儿子也/杀了。
李白作为李璘招募的人,之后开始了逃亡,途中写了《箜篌遥》,他哑巴吃黄连,被抓后进入了浔阳监/狱。

当时杜甫写了首诗,名为《不见》副标题“近无李白消息”,当时李白已经成了世人皆欲杀的人。李白在狱中他给大臣写信,其中包括高适(不过这次就是高适抓的他)。
彼时三人一起游历,而现在已经变得都不一样了:李白是高适阶下囚,杜甫(投奔肃宗)被叛军关押在长安,高适对李白这件事作壁上观。
一首诗写给高适石沉大海,二人再无交集(后来杜甫和高适联系紧密)。他们也成为了政治牺牲品,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形之下再续了。
虽然高适没有帮他,不过帮他的人还是挺多。宋若思主审李白案子,想办法救他出来,又收李白做了自己的幕僚,帮李白写推荐信(是李白自己写的草稿自夸,宋转再换成自己的语气눈_눈)。
因为这个自荐实在是太自夸了,后世还认为是伪作……

康震老师说,李白的身上很多经历的痛苦的事,似乎后世我们都认为他这一生就该是浪漫而放纵的,故而各种各样的传说都有。说李白醉酒捞月亮,也有说骑着鲸上天而去。但是都从传说的角度去看待他,对于李白本人来说也太过于沉重和痛苦。
世人都把太多不属于他的东西,强加于他了。

李白经历了很多磨难,遭受到了众多打击依旧执笔自信的推荐自己(他当时57岁,却写了一篇30岁人才能写的出来的文章)。称之为“盛唐精神”。
他坚信“我很爱这个国家”、“我能为这个国家做事”、“这个国家还需要我”,这是只有在开元盛世才有的盛唐精神。李白目标一直都特别高,他一直在坚持,通过诗词表达出来后更格外让人振奋。能够写出“天生我材必有用”且笃定的人,在这个特定环境下,不会再有了。




说点自己的感慨。
对于李白认知太少,我才知道他原来还进过监狱。
看完这一讲格外激动。了解到真正这个人,这个人经历的生平,更喜欢这个真实的他。是拨开各种传说,是看清楚诗圣之后真正一心为国贡献zz的人,这样有宏图、保定决心要做出贡献的李白太伟岸了。
可能这就是康震老师说的,客观去看李白,真正了解这一位诗人,一位伟大的“大诗人”。这个时候的他不再年轻,心智依旧坚韧,看一眼就能想到那个盛唐。他背后站着的就是那个盛唐长安啊……
也更理解这样洒脱的人身上有太多不属于他传说的合理性。原来真的会有这样一个人,在五千年漫长的时光里永远不会再有。
能够客观的去了解,比只从诗词里去看他,让我更喜欢他了【笑】。


 
评论
热度(6)
“过把瘾就死”
他们的故事曲折婉转在最肆意耀眼的地方停下,浪漫如此既是没有后来。故事可以美得酣畅淋漓、荡气回肠,也能平淡得波澜不惊、悠扬绵长。最终却被蒙上尘埃掩于一片苍茫。

-✍🏿✍🏾✍🏽✍🏼✍🏻
© 拾鬼。 | Powered by LOFTER